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老生常谈之六】有阅读习惯才可能有优势

吴非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-06-06

和毕业多年的学生谈阅读,我们话语交叉部分不是很大,除了专业背景因素,也有趣味的不同。但我不解的是:他们对子女教育的判断有些是违背常识的,和我当年对他们的教育不一样。这就是说,我当年教学的价值是有限的。他们直言:老师教我们时,社会对教育基本是听学校的;现在家长QQ群里的危言耸听,让我们只能“从众”,听老师的则是冒险了;老师说“最重要的是阅读的趣味和习惯”,可是孩子一次测验少考几分,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,都会给孩子施加压力,而少读两本课外书,对学习不会有影响。

不能不说,一些教师和家长认定的“尖子”其实不过是考试机器。目前的考试制度,造就了一大批这样的没有阅读兴趣,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能力,却善于利用考试模式取得各种证书或文凭的“精神白痴”。在中学招生咨询处,常能看到家长摊开一堆五花八门的证书,喋喋不休地讲述孩子如何优秀,而旁边,站着一个表情呆滞的孩子。

有大学教授叹息,高分录取进来的文科大学生,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往往是空白,甚至不如社会上的一般人;他们所知道的教授或作家,至多是中小学课文的作者,除此以外,几乎说不出其他任何一部作品;如果问他最佩服哪位学者,他会想一想,说“余秋雨”、“季羡林”。这可能已经是他的全部,你肯定不敢再问了,再问就要闹笑话。

应当在中小学阅读的东西,到了大学或是走上社会后再去补,一是不大可能,二是也失去了价值意义。目前最困难的,是社会(也包括学校)误把“阅读”当作“语文”的教学内容,而没有认识到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。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粗鄙,造就了恶俗不堪的社会物质化。学生看到:在这个社会,不阅读的人也生活得非常愉快;在学校,那些没有阅读积累的人,也照样能胜任高中应试教学。

文明教育中长大的学生,自幼接触美好的故事,广泛的阅读滋养了好奇心和想象力,他们总是能睁大眼睛观察世界,对新鲜事物怀着惊喜。他们在阅读时,能想象出场景画面,判断事物内部的联系,推导出可能发生的事,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互相作用、推进,美好的故事抚慰着心灵,他经常能从阅读中获得启示,自我激励,逐渐获得“境界”。

阅读基础好的学生,克服困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,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。因为有阅读作向导,他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。


本文原载于《教育研究与评论》(中学教育教学)2014年第12期


欢迎关注我们


欢迎订阅我们


(一)邮局订阅:

《教育研究与评论·小学教育教学》;

邮发代号:28-401

《教育研究与评论·中学教育教学》;

邮发代号:28-402

《教育研究与评论·课堂观察》;

邮发代号:28-403

《教育研究与评论·综合理论》;

邮发代号:28-385

(二)编辑部直接订阅

联系人:钱露;订阅电话:025-83658689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